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網站功能選單

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

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

魏源

魏源(1794~1857),原名遠達,字默深,一字墨生,又字漢士,號良圖。清湖南邵陽金潭人(今邵陽市隆回縣金潭)。生於乾隆五十九年,卒於咸豐七年,享年六十四歲。晚清思想家。
  魏源七歲便開始研讀經學史,是個早熟有夙慧的孩子,而且相當用功,他的母親擔憂他年幼太辛苦,總是要求他每晚定時就寢,希望他能好好休息。可是魏源卻常等父母熟睡之後,偷偷起床,以被遮燈默讀。九歲他赴縣城應童子試,一鳴驚人,考官大為驚嘆。嘉慶十五年(1810),十七歲他就考上秀才,隔年歲試還因為成績優異,成為廩膳生,每個月獲得政府給予的補貼生活。嘉慶十八年被選拔到國子監讀書,道光二年(1822)考上舉人。感覺上,科舉功名之於魏源,似乎是探囊取物般的容易。可是之後,直到二十三年之後,道光二十四年(1844),年過五十的魏源,才終於考中進士。
  這段在常人看來,異常挫折的年歲時光,卻成就了魏源的經世思想與學術成就。這段期間,魏源曾應江蘇布政使賀長齡之聘,輯纂《皇朝經世文編》。也曾協助江蘇巡撫陶澍,辦理漕運、水利諸事。撰寫《籌漕篇》、《籌齒差篇》和《湖廣水利論》等書。
道光九年(1829),魏源再次落榜,後來魏源捐內閣中書舍人候補,他也因此有機會閱讀數量豐富的內閣藏書,包括閣員的官書及士大夫私家著述。當時清朝的社會動亂,已有擴大加劇的趨勢,他逐漸感覺到,清朝政府的腐敗。道光二十年(1840)爆發了鴉片戰爭,來自西方列強的武力侵略,更進一步激發了魏源的愛國熱情。
  道光二十一年(1841),魏源成為兩江總督裕謙的幕僚,實際參與了鴉片戰爭。過程中,見識到清朝政府軟弱無能,憤而辭歸。隔年,魏源完成了《聖武記》,敍述了清初到道光年間的軍事歷史及軍事制度。在文中提出一個非常新穎的觀念「短缺人才的國家,才會陷入真正且永久的貧困。政令不能通行於國境之內的政權,必將把整個國族帶入積弱不振的窘況之中。」強烈疾呼「培育人才」的重要,並對於清朝政府昧於趨勢,堅持以中國為世界中心,夜郎自大的心態,提出強烈的批評。
  道光二十四年(1844),魏源再次參加禮部會試,終於考上了進士。他被分發到江蘇,先後擔任東台、興化知縣,特別著力於改革鹽政與築堤治水。此外,他以林則徐所輯的西方史地資料《四州志》為基礎,參校歷代史志、明代以來的《島志》,以及當時載有西方地圖、文化等書籍編成《海國圖志》50卷。此後經過多次修訂、增補、咸豐二年(1852)成為百卷本。
  《海國圖志》這本書囊括了世界地理、歷史、政制、經濟、宗教、曆法、文化、物產。對強國禦侮、匡正時弊,振興國脈之路作了探索,提出「以夷攻夷」、「以夷款夷」,和「師夷之長技以制夷」的觀點。主張學習西方製造戰艦、火械等先進技術,以及選兵、練兵、養兵之法,改革中國軍隊。書中還提倡創辦民用工業,主張允許私人設立廠局,以刺激經濟發展,使國家快速富強。又強調必須革新去偽,推行新制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  魏源不只關注制度的改革,他對於世界時勢,各國的野心謀略也頗有洞見。他告誡人們,「在英吉利蠶食東南之時,勿忘俄羅斯併吞西北之野心」,而歷史證明,日後的發展,確實也與魏源的判斷相符合。
  可惜的是,《海國圖志》在當時的中國,並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,出版之後銷路並不好,也無法真正的改變世局。諷刺的是,本書被書商帶進日本之後,卻得到日本幕府時代,倡言改革的新派人士之認同讚美。日後並在某種程度上,被實踐於日本的明治維新運動。
  咸豐三年(1853),魏源被以「遲誤驛報,玩視軍機」的過失遭到革職。儘管很快就官復原職,但他已對政治、世局感到無力且灰心,推辭不就。晚年隱居杭州,潛心向佛,法名承貫。
  魏源雖然生前未曾受到重用,他所倡導的理念也不曾被清朝政府付諸實行,但這並不影響他做為一個時代先知的地位。他不僅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,而且也很推崇欣慕民主制度。對瑞士「不設君位,不立王侯」的政治制度,他稱譽為「西方桃花源」。在帝制的環境下成長,卻能有此見解,相當有洞見有膽識。
  同時,在致力改變世局的情況下,魏源仍然持續著述,且數量驚人。除了最為後是推崇的《海國圖志》外,還有《書古微》、《詩古微》、《默觚》、《老子本義》、《聖武記》、《元史新編》《古微堂詩文集》、《公羊古微》、《曾子發微》、《子思子發微》、《高子學譜》、《孝經集傳》、《孔子年表》、《孟子年表》、《小學古經》、《大學古本發微》、《兩漢古文家法考》、《論學文選》、《明代兵食二政錄》、《春秋繁露注》、《墨子注》、與《孫子集注》等。


撰稿人:李慈恩
網站滿意度調整